越南修建孔庙?樱花源自日本?韩国:都是我们的!
据韩国媒体报道,永福省在建的孔庙总投资达2710亿越南盾(约合1350万美元)。这座孔庙气势辉煌,结构复杂,其规模在越南国内可算是大型文化建筑,整个孔庙的全部投资都出自永福省地方财政。这座建筑引起了广泛的热议,许多人认为当地省份旅游并不发达,花费巨资修建孔庙属于盲目投资。
樱花原产于中国,发扬光大于日本,没韩国什么事
有韩国媒体称,日本樱花中最著名的品种染井吉野的原产地是韩国济州岛,同时赏樱也是韩国文化。此语一出,引来日本媒体的激烈反驳。而中国樱花产业协会执行主席何宗儒说,作为樱花之国的日本原来是没有樱花的。据日本权威的樱花专著《樱大鉴》记载,樱花原产于中国,唐朝从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域传到了日本。简单来讲,樱花起源于中国,发扬光大于日本,没韩国什么事。
中国风水为何成韩国国家申遗项目?
从2003年开始,韩国对“中国风水”进行了重新梳理,并以政府行为启动了“整体风水地理”项目,将以“整体风水地理”的名义列入韩国“民族文化振兴”名单之中加以特别保护,同时准备尽快将其列为韩国国家遗产名录和申报世界遗产。该项目由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院主持,是联合数十位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国家级项目。而在中国,风水却走向了另一种道路。很早之前,风水就被认为是迷信,并没有引起官方的重视。与此同时,它在民间却一直流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界和政界人士都迷恋风水,与风水“大师”过从甚密,甚至许多腐败官员热衷于借风水保证自己的官路畅通。
事实上,风水对城市建设与建筑等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对树木的选择和种植,河道和周边区域的规划以及防护林的建设,大部分与现在公认的森林培育学、流域管理学和生态林业工程学的核心方法是一致的,而且比许多从西方引进的技术更符合本土的特点。同时,以“风水地理”为基础的村落,在保护生态系统方面有很好的实际效果。同时,韩国学者也多次表示,“风水”里面的确有不健康的东西,但是也不能一概否定,而是要区分出来,好的要保留整理,不好的也要记录下来,让后人能够系统地理解和批判。
韩国重视孔子,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不是一回事
儒家传统深刻影响韩国与越南文化
事实上,由于历史上越南受中国的文化影响很深,越南国内不少地方都建有供奉孔子的孔庙。孔子的名字在韩国也家喻户晓。时至今日,儒教在韩国仍占据主导地位,孔子“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成为国家发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在韩国历史上,儒教曾与日本的“殖民文化”和近现代的“欧美文化”进行过两次“对决”。
二战之后,韩国借鉴了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多元化文化观,在大力引进西方市场经济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尽量摒弃西方文化中个人至上、金钱万能、人情淡薄等弊病,倡导儒教的敬业乐群精神,创造了家庭和谐稳定、道德风气良好的社会。韩国把孔子尊为“万师之表”,并每年举行纪念孔子的“释典大祭”,正是缘于儒学对韩国作出的贡献。
韩国并非“争遗专业户”,报道多有不实
自从十年前端午被韩国“抢”去申遗之后,中国的民间就有了“神马都是韩国”种种神逻辑的多版本流传。但有媒体在韩国同韩国人聊天后发现,绝大多数韩国人表示:李白、孔子,当然都是中国人了!没听说过是韩国人啊! 五年前,中国一些媒体刊登了关于韩国首尔大学历史系金秉德教授主张“中国诗人李白是韩国人”的报道。后经韩方核实,韩国首尔大学根本就没有叫金秉德的教授…… 韩国驻华使馆还发表书面声明指出,其他类似“中国文化被韩国”的诸多报道,事后经查明大部分内容均无事实依据。许多报道是把某个人的观点当成韩国国民的普遍立场,扭曲事实真相进行炒作。
端午节与端午祭并不是一回事
以节日习俗而言,端午节虽然发源地在中国,但是在长期的流传和国际交流中,它被中国周边的国家和民族所吸纳,所接受,并置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形成各国、各民族独特的节日习俗。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早就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还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 如果追述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原型,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端午节与端午祭虽然名称相似,却并没有纪念屈原以及龙舟和粽子等内容,其实更多的是韩国自身的风俗习惯。 按照韩国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中国应反思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中韩文化紧密,与其苦争不如尝试合作
中韩两国无论是在历史文化还是生活习惯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些共同拥有的非遗申报上出现争议,也在所难免。作为双方来说,与其脸红脖子粗地非要争个最终归属,不如携起手来联合申遗。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并不鲜见,中国就曾与蒙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吗?为什么不能尝试着和韩国也搞个联合申遗呢?
事实上,站在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有这么一位邻国在身旁,天天叫着、嚷着和我们争夺某项东西的发明权,未必就是件坏事。正是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才时刻提醒我们,必须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申报。即便有时候被对方捷足先登,抢走了一两件“自家物什”,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重视不够。这就好比当年,一些外资企业“抢注”我们的老字号商标,虽然说其行为令人愤怒,但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国人商标、产权意识的觉醒。
“文化立国”成韩国国策,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面对“遗产”和传统文化的问题,韩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此全社会有必要作重新的思考。
当代多元价值社会面临价值混乱的危机,使个人在做人处事上难以找到标准的生活规范,在传统精神文化与现代物质文明的冲突中,传统的儒家伦理仍然具有现代意义。韩国把儒家伦理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
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韩国认为,西方文明在鼎盛期过后,开始显露出一系列弊端,为探索和创建新文化,不仅要挖掘儒教等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我国传统的节日中,蕴涵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亲情、团聚,以及文化的传承。但是现在过节,通常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节日的意义正日渐沦为只存在于经济上。显然,我们该向人家学学了———用心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且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的源流。
- 上一篇:越南拖鞋~释放双脚
- 下一篇:没有
相关文章